close
 

 

從乾炒牛河看飲食變遷

 
乾炒牛河被視為極油膩的食物已經至少超過十年,究竟這種說法仍然正確嗎?
 
話說,在有關當局未大聲疾呼低油、低鹽、低糖之前,一碟乾炒牛河確實十分多油。如果將碟稍為傾斜,用一個豉油碟將碟的一側墊高,很快會見到有一至兩湯匙,甚至更多油流向另一邊。
 
其實這種情況何只是乾炒牛河,其它炒粉麵飯,如肉絲炒麵、星洲炒米、廈門炒米,甚至楊州炒飯等等,直至大概1980左右,情況都是一樣。不過這時已經有些人將碟子墊起,減少部份油了。
 
那個年代,供應這些食品的是茶樓酒家,一般人上茶樓,多人的會吃炒粉麵,吃點心,還有飲茶灌水。各式各樣都可以吃一些,食物多元化。即使自己一個人吃一碟,同樣地也飲茶灌水,茶可以幫助消化脂肪及油膩的食物,情況與一盅兩件是一樣的。
 
大概1970年後,快餐店、茶餐廳興起,類似從前冰室的運作,提供中式食物,但是就只供應一杯茶,而且是茶精的多,喝下去並沒有消除油膩的感覺,不同的食物配搭就有不同效果,所以食物搭十分重要。
 
現在,不管在酒樓或茶餐廳,上枱的乾炒牛河及其它炒粉麵飯根本不可能見到有剩餘的油了。
 
所以這些數據是時候改寫了。
 
 
為甚麼那時候大家不覺得乾炒牛河油膩呢?
 
 
瞭解歷史,可能就會明白。
 
上世紀是多事之秋,經歷第一次、第二次世界大戰,改朝換代,一波未平一波又起。凡有戰亂,受苦的都是平民百姓,生活多不能稱得上富足,能糊口已經是很幸運的了。
 
第二次世界大戰,香港淪陷經歷三年零八個月,食物嚴重短缺,曾經配給,生活非常艱苦。
 
不少長者都說,那時候沒餓死,現在有得吃當然吃個飽之類的話。
 
又有一些長者說,年輕時想吃沒得吃,現在有得吃卻吃不下等等
 
說實話,這些人群,實在都餓壞了,戰後生活仍然很艱難,三餐不繼的家庭多的是。直至有了七層大廈及大量公共屋邨相繼落成,大家的生活才算改善。所以,負擔得起的,吃多些是正常的。
 
再說,那個年代,富裕的退休人仕與生意人經常上茶樓,上班的白領一族也是出糧才上茶樓一次的。一般家庭,不要說一星期上茶樓一次,一個月也不一有一次會,有些家庭是有人生日才可能外出用膳一次的;情況更差的也有,可想而知吧!機會那麼少,份量也不會多,又怎會覺得油膩呢!大家都仍然有曾經貧窮的印象,那個年代,基本上大家都不會浪費食物。
 
1980年左右,不少家庭都脫貧了,物質豐富、吃得起也吃得多,胖子也日漸增加了。到了1990年左右,是香港人口外移的高峰期,有錢沒錢,不用說大家都明白了吧!
 
到了2000年左右的情況大家都知道吧!少油、少鹽、少糖;少吃些之類的聲音愈來愈大了。有些人一於少理,仍然我行我素;有些太過聽話、將少變成零。
 
問題是有些人根本沒有攪清楚自己的情況,就人云亦云,因而出現不少營養不良的現象!
 
幾十年間,變化很大吧!

 
相關網誌
 
化解膽固醇
 
貧血需要輸血嗎?
 
吃得愈少 體重愈增加
 
鐵丸 鹽丸
 
真的是濕疹嗎?
 
 
 
還有很多其它。

 

#乾炒牛河 #肉絲炒麵 #星洲炒米

#廈門炒米 #楊州炒飯 #高脂食物

#食療 #食油 #少油少鹽少糖

#飲料 #飲茶 #茶精

#食物配搭 #飲食變遷

arrow
arrow

    小小女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